9月27日下午,省政府新闻办举办“全面小康 奋进山东”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烟台专场,围绕“开放创新、绿色发展,奋力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市”主题介绍有关情况。发布会现场设置了特色展览区,烟台绒绣绣师、锡镶壶技艺匠人、烟台剪纸技艺传承人等在现场进行技艺展示,展区还展示了烟台特产的酒水、美食等“烟台好礼”,如烟台苹果、鱼干、糕点等,绒绣挂画、八仙图案剪纸文创等手工艺品也吸引了众多目光。 绒绣,俗称毛线绣花,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技艺高超的绣师将多种彩色绒线绣制在棉质网眼布上,连缀成各种复杂漂亮的图案,制作成可供观赏的实用产品。“我们烟台绒绣有100多年的历史,1963年,成立了烟台绒绣厂,到现在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了。我们曾经给毛主席纪念堂北大厅绣过一幅24米*7米的绒绣作品,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。”烟台绒绣厂总经理石岩说。 锡镶壶技艺匠人韩吉亭告诉记者,锡镶壶以锡为材料,先按照器皿的不同造型和要求制成图案,然用锡镶嵌在青瓷、紫砂茶具等器皿上,经纯手工打造而成,“锡镶壶外观高雅华贵,而且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,比如这个富贵牡丹瓶,寓意富贵平安。在锡镶壶的基础上,现在又开发出金锡镶工艺茶具、瓶罐、摆件等,是具有实用、欣赏、收藏等多种价值的仿古工艺珍品。” 来自海阳市的炒茶师傅现场展示了炒茶过程,这项炒茶手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“通过特殊的炒制手法和高温作用,炒出来的烟台茶特别香,所以,我们传统的手工炒茶技艺不能丢掉。”炒茶师傅说。 莱阳毛笔也来到了展览现场。制笔师傅告诉记者,莱阳毛笔有狼毫、羊毫等2000多个品种,“随着这些年来政府的重视,莱阳毛笔产业发展得很好,有上百家在做。很多早年已经不再制作毛笔的人家,也都重操旧业,很多人都把这门民间手艺拾起来了,而且效益也非常好。” 距今已有600年历史的烟台剪纸,风格受海洋文化、开埠文化、仙道文化等以及民风民居的影响,在全国剪纸中享有盛誉,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2009年,作为中国剪纸的重要组成部分,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“我们烟台剪纸形成了线条挺拔流畅的风格,有点染、勾绘、拼贴的套色剪纸,我们还在传统剪纸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文创产品,像这款灯的外形是取自我们烟台的苹果,再加上‘八仙过海’的图案,寓意‘仙果’,也是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。”烟台剪纸传承人梁巧艳说。 |